Skip to content

降压治疗目标

27. 中国有必要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吗?如果调整了,会对我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调整,又会是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解析:

基于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据和可耐受性的原则,130/80mmHg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但目标血压并不等同于诊断标准。结合目前我国高血压管理实际现状和国情,调整高血压诊断界值的时机尚未成熟,若冒然凋整,将会大幅度增加因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而新增的高血压患者,对我国医疗、教育、经济都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高血压人群大幅增加总体来说弊大于利。大量原本正常高值的患者涌入高血压人群,势必对现有的社会医疗资源带来恐慌,而且国家还需做好为这类新增高血压患者在求学、求职、就业等方面重新制定行业标准的准备,这些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综上所述,是否调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还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能否顺利实施与实现的重要决策,并且,目前循证医学尚无证据说明可以通过下调高血压的诊断界值来改善我国现有的高血压低控制率。

近年来,在中国与欧洲高血压相关指南中,尽管没有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但把正常高值的人群也纳入了危险分层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建议,间接的扩大了高血压管理的人群范围,通过管理这部分人群能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拭目以待。

问题或解析补充:

28. 一些年轻人,基础血压偏低(如90/60mmHg),无任何症状。但短时间内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甚至超过140/90mmHg,伴有头晕、头痛。这种是否属于高血压范畴?是否需要治疗?治疗的方案及降压目标应该怎么设定?

解析:

对于一些基础血压较低的年轻人,如果短时间内血压明显上升20%以上,并且存在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相关临床症状,此时虽然按照高血压诊断标准尚未达到高血压数值,仍可明确这类患者属于高血压范畴。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应该被纳入管理人群。

在治疗方面,首先,要努力寻找血压升高的诱因,如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睡眠不佳或合并某些器质性疾病等,从而去除诱因,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其次,需要进一步排查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如以上因素均排除后,可嘱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并做好记录。若观察1~3月后血压仍未自行回落至基础血压,且伴有头晕、头痛症状,则可考虑启动降压治疗。建议起始单药治疗,降压目标为130/80mmHg以下但不低于120/70mmHg。

问题或解析补充:

29.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出现收缩压及舒张压差距较大的情况,达标以哪个为准?

解析: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脉压增大常见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临床上面对脉压差较大的患者,应首先分析其有无上述原因的可能。

这类患者降压达标以收缩压达标为准,但需要注意以缓慢、平稳为原则,以免因降压过快导致低血压。另外,在积极降低收缩压使其到达目标血压的同时,还要特别谨慎观察舒张压变化,以免其过低影响冠脉灌注。

问题或解析补充:

30. 不同分级的高血压患者在其开始使用药物降压后,一般合理的高血压达标时间是多少?不同分级高血压要求的达标时间是否有区别?

解析: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高血压相关指南的要求,血压达标时间应为4~12周,但所有指南均没有根据血压分级来决定达标时间。

临床中对于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建议应尽量在4周内达标;而对于年龄较大、合并有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以及药物治疗耐受性差的患者,血压达标的时间可酌情延长,但应控制在12周内。对于高血压急症(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压脑病、子痫等)患者,应平稳而快速的在24~48h内将血压降至目标血压。总而言之,血压的达标时间因人而异。

在患者开始启动药物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兼顾患者的健康教育,即改善生活方式、合理规避影响血压的可能因素,定期随访患者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或解析补充:

31. 目前国外指南倾向于更严格的降压目标,但我国高血压并发症的疾病谱与国外不尽相同,更严格的降压目标是否会带来冠状动脉灌注不足、缺血性脑卒中等问题?

解析:

近年来,“强化降压能够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这一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

多项临床研究探索更低的诊室血压目标值(收缩压<130mmHg)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心血管风险高危、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后和老年患者中,强化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30mmHg)对心血管预后更加有益。诊室血压降至收缩压<130mmHg与降至收缩压≥130mmHg相比,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基于随机试验的网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患者中,诊室收缩压<130mmHg的治疗目标能够实现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最佳平衡。如果不采用复杂的治疗方案即可将血压降至更低的水平且患者可以耐受,就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而使降低的血压回升。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血管并发症和总死亡的风险,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症等情况,在遵循指南的大原则下,尤其对于高龄、衰弱、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逐渐增加治疗强度,密切监测其不良反应。

问题或解析补充:

32. 运动时的血压控制到多少比较合适?

解析:

动态运动和静态运动期间血压都会升高,而且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升高更明显。但血压升高不一定是高血压,运动后及时有意识地放松,血压很容易降下来。

运动期间收缩压升高与运动前静息血压、年龄、动脉僵硬程度和腹部肥胖有关,男性收缩压升高幅度略大于女性。关于运动期间血压升高多少属于正常,目前尚无共识。根据欧洲预防心脏病学会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功率自行车中测量到运动高峰期男性血压高于220mmHg或女性血压高于200mmHg,则需要进一步临床评估,包括进行ABPM。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合理规律的运动可以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促进血管扩张,加快糖脂代谢,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运动的强度和时长因人而异,初次运动需监测运动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尽可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基础血压未控制好的高血压患者,须在积极调整药物控制好血压后才可以开始运动。

问题或解析补充:

参考文献:

[1]. Al-Makki A,DiPette D,Whelton PK,et al. Hypertensio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in Adults: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Executive Summary[J]. Hypertension. 2022,79(1):293-301.

[2]. Mancia G,Kreutz R,Brunström M,et al. 2023 ES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ndor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ISH) and the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 (ERA) [J]. J Hypertens,2023,41(12):1874-2071.

[3]. 中国高血压联盟《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委员会.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13(3):34-51.

[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高血压管理专家委员会.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20版[J]. 中国循环杂志,2021,36(3):209-220.

[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4,32(7):603-700.